QQ在线客服
免费咨询热线
400-615-1233
工作时间-工作日
8:30-17:30
完成教师认证即可享有全部教学资源下载权限
11立封
11平封

大学生劳动教育(职业本科版)

需要更多信息,请联系王文敬
  • 类  别:公共基础课系列
  • 书  名:大学生劳动教育(职业本科版)
  • 主  编:罗俊 洪东亮 刘奎
  • 定  价:42
  • 开  本:16开
  • 印刷方式:双色
  • 页  数:200
  • 时  间:2024年7月
  • 出  版  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书  号:978-7-5612-8950-1

内容摘要

        本书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编写依据,全书分为三篇,共八章。其中,劳动认知篇包括美丽人生  劳动创造——劳动观念与劳动教育,品质锤炼  德技双修——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榜样力量  匠心传承——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实践篇包括共建家园  从我做起——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挥洒汗水  知行合一—生产作业劳动实践,奉献爱心  青春风采——社会服务劳动实践;走向职业篇包括未雨绸缪  保驾护航——劳动权益与劳动安全,步入职场  整装待发——职业适应与职业素养。
        本书既可以作为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上篇  劳动认知篇
 
第一章  美丽人生  劳动创造——劳动观念与劳动教育
  第一节  剖析劳动观念
      一、劳动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三、新时代劳动观
      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第二节  践行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任务
      二、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要义
      四、劳动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品质锤炼  德技双修——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
  第一节  提升劳动素养
      一、劳动素养概述
      二、提升劳动素养的途径
      三、认识劳动精神
      四、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
  第二节  培养劳动技能
      一、劳动技能的含义及其分类
      二、掌握劳动技能的意义
      三、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第三章  榜样力量  匠心传承——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
  第一节  弘扬劳动精神
      一、劳模和劳模精神
      二、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传承新时代劳模精神
第二节  传承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二、培育大国工匠
      三、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
 

中篇   劳动实践篇
 
第四章  共建家园  从我做起——日常生活劳动实践
  第一节  自我服务劳动指导
      一、自我服务劳动概述
      二、培育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三、提升自我服务劳动能力
  第二节 家务劳动实践指导
      一、居家保洁与家庭照护
      二、衣物清洁与收纳
      三、家庭餐食制作
 第三节  校园劳动实践指导
      一、校园清洁与美化
      二、校园垃圾分类整理
      三、绿色环保校园行动
 
第五章 挥洒汗水  知行合一—生产作业劳动实践
  第一节  农业生产劳动教育
      一、中国的农耕文化
      二、农业生产劳动的价值
      三、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第二节  勤工助学与专业实习
      一、勤工助学
      二、专业服务与专业实践
      三、岗位实习
 
第六章  奉献爱心  青春风采——社会服务劳动实践
  第一节  社会服务与义务劳动
      一、公共服务
      二、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
      三、义务劳动与社区服务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志愿者
      一、志愿者登记注册
      二、志愿服务的意义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原则
      四、践行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
 

下篇   走向职业篇
 
第七章  未雨绸缪  保驾护航——劳动权益与劳动安全
  第一节 保护劳动权益
      一、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二、劳动者与劳务关系
      三、劳动合同与工伤保险
      四、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
      五、劳动者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节 重视劳动安全
      一、提高安全意识
      二、校园劳动安全
      三、实习实训安全
      四、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八章  步入职场  整装待发——职业适应与职业素养
  第一节  步入职场与职业适应
      一、职业、职场与职业人
      二、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三、步入职场的准备
   第二节  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意识
      二、担当职业责任
      三、提升职业道德
      四、培养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罗俊,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教授。